
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。光照随地理纬度、海拔高度、地形、坡向的改变而改变,也随季节和昼夜的不同而变化。此外,空气中水分和尘埃的含量,植物的相互荫庇程度等,也直接影响光照强度和光照性质。而光照强度、光质、光照长度的变化,都能对植物的形态结构、生理生化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。
一、光照强度对花卉的影响
光照强度常依地理位置、地势高低以及云量、雨量的不同而变化: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弱,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强;一年中以夏季光照最强,冬季光照最弱;一天中以中午光照最强,早晚光照最弱。光照强度不同,不仅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,而且影响到植物体一系列形态和解剖上的变化,如叶片的大小和厚薄;茎的粗细、节间的长短;叶片结构与花色浓淡等。不同的花卉种类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同,多数露地草花,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,植株生长健壮,着花多而大;而有些花卉,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,反而生长不良,需半荫条件才能健康生长。依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不同,可将花卉分为以下几类:
(一)阳性花卉
阳性花卉必须在较强的光照下生长,不能忍受蔽荫,一般需全日照70%以上的光强,否则生长不良。原产热带及温带平原上,高原南坡以及高山阳面岩石上的花卉,均为阳性花卉,如多数露地一、二年生花卉,宿根花卉及仙人掌科、景天科和番杏科等多浆植物。
(二)阴性花卉
阴性花卉要求适度蔽荫方能生长良好,不能忍受强烈的直射光线,生长期间一般要求50~80%蔽荫度的环境条件,在植物自然群落中,常处于中下层,或生长在潮湿背阴处。如兰科植物、蕨类植物以及苦苣苔科、凤梨科、姜科、天南星科、秋海棠科等植物,都为阴性花卉。许多观叶植物也属此类。
(三)耐荫花卉
耐荫花卉对光照强度的要求介于阳性花卉与阴性花卉之间,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大,一般喜阳光充足,但也能忍受适当的蔽荫,如萱草 、耧斗菜、桔梗等。
一般花卉需光量大约为全日照的50~70%,多数花卉在50%以下光照时生长不良。就一般植物而言,20000~40000Lux已可达到生长、开花的要求。在夏季平均照度可达50000Lux,一半的照度即为植物所需的最适照度,过强的光照强度会使植物同化作用减缓。
光照强弱对花蕾开放时间也有很大影响。半支莲、酢浆草必须在强光下开花;月见草、紫茉莉、晚香玉于傍晚盛开;昙花于夜间开花;牵牛花只盛开于每日的晨曦中。绝大多数花卉晨开夜闭。
二、光照长度对花卉的影响
地球上每日光照时间的长短,随纬度、季节而不同,光照长度是植物赖以开花的重要因子。各种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,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光周期现象。根据花卉对光周期的不同反应分为:长日照花卉、短日照花卉、中间性花卉、日照中性花卉四类。
(一)长日照花卉
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,要求经历一段白昼长于一定的临界值(临界日长)、黑夜短于一定长度的时期才能开花的花卉。延长光照时间,缩短黑暗时间,可以提早成花。许多晚春与初夏开花的花卉属于长日照花卉。
(二)短日照花卉
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,要求一段白昼短于一定长度、黑夜长于一定长度(临界暗期)的时期才能开花的花卉。延长暗期,有利于成花。一些温带地区晚秋开花的花卉如一品红、秋菊、叶子花等属于短日照花卉。
(三)中间性花卉
是指在其生长过程中,只有在某一范围的日照长度下才能成花的花卉,日照过短或过长,均不利于开花。这类植物种类很少。
(四)日照中性花卉
也称日长钝感花卉。这类花卉成花对昼夜长短无严格要求,只要其它条件适合,在不同的日照长度下均可开花。这类花卉种类最多。
植物在发育上,要求不同日照长度的这种特性,是与它们原产地日照长度有关的,是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的适应。一般说来,长日照植物大多起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带,短日照植物,起源于南方低纬度地带。而日照中性植物,南北各地均有分布。长日照植物与短日照植物的区别,不在于临界日长是否大于或小于12小时,而在于要求日长大于或小于某一临界值。
日照长度对植物营养生长和休眠也有重要作用。一般来说,延长光照时数会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延长生长期,反之则会使植物进入休眠或缩短生长期。对从南方引种的植物,为了使其及时准备越冬,可用短日照的办法使其提早休眠,以提高抗逆性。
三、光质对花卉的影响
光质即光的组成,是指具有不同波长的太阳光谱成份,太阳光波长范围主要在150~4000nm之间,其中可见光波长范围在380~760nm之间,占全部太阳光辐射的52%,不可见光中红外线占43%,紫外线占5%。